新聞和趨勢 日期: 2006年10月24日
成長預測失準 中國大陸晶圓廠開始面臨考驗
     在經歷了過去5年的急劇成長後,要實現上述目標可能相當困難。據報導有些晶圓廠已陷於困境,並正尋求延期償還貸
款、延遲增建計劃或者採取一些特殊方式以求生存。
SEMI分別在2004年與2006年對半導體設備資本支出所作的預測比較 
例如,最近中芯國際同意管理位於成都的一座8吋晶圓廠。同時,它還宣稱將以一種獨特的委託經營管理的方式來經營由
武漢市地方籌資興建的一座數十億美元12吋晶圓廠,希望藉由該廠激勵相關產業的私營部門投資。
這種模式在許多國家都難以想像,因此也顯示出中國大陸的地方政府有多麼急於贏得晶圓廠專案。儘管如此,這種垂手可
得的簡易方式也不會是大多數地方政府所採取的新策略,SEMI分析師倪兆明指出。甚至在武漢的專案上,中芯國際也指出產量提
高過程將很緩慢,顯示出該公司對於第三座12吋晶圓廠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訂單持謹慎態度。
McClean表示,在未來幾年中,如果中國想吸引新的12吋晶圓廠計劃,便必須將眼光投向海外。他談到,目前,台積電
(TSMC),以及透過和艦科技的聯電(UMC)公司都已在中國建立8吋晶圓廠,我認為未來的中國晶圓廠將由個人或者海外公司合資
興建。”
例如Hynix-ST便是由兩家海外投資者共同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合資企業,在8吋晶圓上生產記憶體晶片,計劃年底前籌資7.5
美元,這筆資金是20億美元投資總額的一部份,用於提高8吋晶圓產能至每月2萬片,並建立一條12吋晶圓的產線。此外,華虹NEC
也將在今年年底興建一條12吋產線開始試產,月產能為3,000到5,000片。
SEMI的分析師倪兆明認為,海外的IDM廠商近期不太可能在中國興建先進的12吋邏輯晶片晶圓廠。“對於記憶體製造商而
言可能會有一些機會,但我認為IDM不可能在大陸製造邏輯晶片,”他表示。
意法半導體(ST)的一位人士也持同樣看法,他指出中國大陸的優勢在於後端製造,這屬於勞力密集型產業,因此在中國展開
這類業務的成本較低。在中國大陸,前端製造的週期時間與別處一樣,甚至更長,而且在中國當地要找到12吋廠進行65或45奈米邏
輯製程時所需的資深工程師人才,也是一大挑戰。
雖然中國大陸一些新創晶圓廠近來在資金和人才方面遇到難題,如納科微電子(NanoTech),但仍有一些新興公司堅持投入。
如阜康國際投資公司(Fullcomp)開始在成都興建一座12吋晶圓廠。儘管有關該計劃的相關細節尚未正式宣佈,但媒體報導稱該公司在
成都的初期投資約2.2億美元,一年內月產能將達到2萬片晶圓。阜康並不打算鎖定晶圓代工業務,而準備以IDM模式開拓市場。
德芯電子(IC Spectrum)也試圖走同一路線,打算以IDM業者的姿態尋求生存,它認為在中國已經沒有晶圓代工的發展空間了。
該公司創始人兼CEO楊明表示,晶圓代工模式迫使許多企業必須快速擴張,才能趕上那些大型的競爭對手。“但是迅速擴張實際上
對晶圓廠的表現產生了負面影響。我主張的哲學是不需要興建大量晶圓廠。你不必興建造10座晶圓廠才能吸引投資者,”他指出。
作者:柯德林
返回更多...